文章 中医养生,你知道多少?

  中医养生是中医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通过调整饮食、生活方式和中药的使用来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和延长寿命。以下是一些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1. 阴阳平衡:中医认为阴阳平衡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养生的首要目标是保持阴阳平衡。这包括平衡饮食、作息、情绪等。


  2. 饮食调养:中医饮食调养强调食物的性味和热凉特性,以及与季节、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例如,冷热性质的食物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选择。


  3. 起居调节:中医强调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包括固定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适度的锻炼等。合理的生活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4. 情志调养: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情绪的波动可能会影响体内的能量流动,因此情志调养也被看作养生的一部分。中医提倡积极的情感表达,以及学会应对压力和情感波动。


  5. 运动和锻炼:中医认为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促进气血循环、强身健体非常有益。不同体质和年龄的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


  6.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养生的一部分。中医医师可以根据个体体质和健康需要,开具中药方剂,以增强体质或改善特定症状。


  7. 季节适应:中医鼓励人们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来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季节性饮食和行为可以有助于预防季节性疾病。


  中医养生是一个综合性的健康理念,它强调整体平衡和个体化的健康维护。请注意,养生原则可能因个人体质、年龄和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因此最好咨询具有中医知识的医生或医师,以获得个性化的建议。



  中医养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古代中国的医学典籍中,包括《黄帝内经》(又称《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等,记录了大量有关中医养生的信息。《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养生、饮食、运动、气功等方面的指导原则。


  其理念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得到推崇和传承。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医养生的实践方式和技术有所改进和发展。在现代,中医养生已经结合了现代医学和科学研究,为人们提供了更科学和实用的养生指导。


  总的来说,中医养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强调平衡、和谐和自然的生活方式,以维持身体的健康和预防疾病。虽然现代医学得到广泛应用,但中医养生仍然在中国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中保持着重要地位,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健康管理方式。

郑彬 | 中医科| 教授
Slide-1
10,102阅读

文章 药食同源的起源与发展

  作为专业的学术名词,“药食同源”是近年来中医界学者总结历史经验和相关理论后提出的新概念,是由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医食同源”概念延伸而来。而广泛使用该名词,进而成为流行用语,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即“药食两用”管理办法颁布后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世界的认知一直遵循着整体宏观、以辩证逻辑为特征的思想方法,如“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药食同源的本质无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药名》“天下物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食亦如是。


  药食同源物质在民间作为药膳被广泛食用,往往根据药食同源物质的特性予以相应的加工处理。药食同源物质经常与酒搭配使用,酒性和药性互助,既方便保存又方便使用。据考证,汉代 《五十二病方》 中,酒与药结合的方药达 40 余种。在吉林通化有人参酒、蜜汁人参、参花凤片、人参羹、拔丝人参等多种吃法。


  市场上常见的预包装食品中一部分也以药食同源物质饮片或原粉的形式进行销售,常见的预包装产品有枸杞子、莲子、葛根粉、茯苓粉等;一部分将药食同源物质作为原料或添加物制成食品,如山楂糕、山药面条、黑芝麻糊等;一部分将多种药食同源物质配合使用,形成代茶饮或冲调类食品,如凉茶、药食同源米稀、红豆薏米粉等;也可将药食同源物质作为压片糖果或凝胶糖果使用。


  茶饮为药食同源物质食用的另一种方式,服用方便,易于被接受。清代 《生草药性备药》 中有桑寄生作茶饮的记载,广西梧州地区的桑寄生茶还被列为中华传统食品保健茶类;广西民间有食用金花茶的习惯,其在 2010年被批准为新食品资源,现已开发出茶花、茶砖、口服液等产品;2018 年广东省将白木香叶列入 《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并与其他药食同源物质组合开发出沉香肾茶、复合沉香茶等。



  药食同源物质是我国中医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 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中医药在疾病的治疗、预防、保健方面的作用越发凸显。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疾病的态度从治疗转向预防,不仅我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越南等国家在药膳、食疗领域也有一定的进展,我们可将药食同源文化融入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中,推动药食同源文化的传播和国际化。


  在此思想基础上,药食同源才具备了促进民生的意义,而弘扬中医特色,就必须从中医出发,充分发掘历史积淀,为现代人类发掘更多的食品资源,更为人类健康的养护防治寻找更多的药物资源,这才是我们总结发掘药食同源理论的目的。

郑彬 | 中医科| 教授
Slide-1
10,128阅读

文章 中医养肾的方法

  中医说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当下正逢冬季,补肾是养生头等大事。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出现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易感风寒等现象。中医理论认为,冬季主气为寒,寒与肾相应,所以冬季最易耗伤肾之阳气出现腰膝冷痛等肾阳虚症状。而肾阳虚又易累及肾阴,导致肾阴不足,出现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等症状。因此,冬季养生,应以肾为先。冬天养肾不仅能增强人的御寒能力,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延缓衰老。



  肾虚的六大症状:


  (1)头发长得不好。头发分叉、无光泽,过早脱发、白发、发质干枯等,均可能是肾虚症状。


  (2)水肿。肾亏,往往表现为水肿,比如脚肿、肿眼泡。


  (3)气不足。肾负责气的吸纳,气不足或引发慢性咳喘。不少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气亏而致肾损伤。


  (4)尿频。肾负责大小便,夜间尿频往往与肾亏关系密切。


  (5)腰酸腰胀。肾亏患者会觉得腰酸腰胀。当然,有些腰酸背疼或是生活习惯不当所致,戒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运动后即不再感到疲劳。


  (6)月经不规律。肾亏可能导致女性月经不规律,甚至不孕。



  另外,记忆衰退、骨质疏松等亦和肾亏存在关联。女性肾虚时,往往脸色无光、黑眼圈、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老是感到冷,睡眠充足却哈欠不停。


  冬季养肾不仅能增强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而且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延缓衰老。因此,冬令注意对肾脏的保养十分重要。

方中良 | 心血管内科| 教授
Slide-1
一联康互联网医院_专业可信任的在线问诊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