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荨麻疹

郑彬 | 副主任医师
岳阳市人民医院 中医科
荨麻疹是一种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产生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大小不一的风团,伴瘙痒,或伴血管性水肿表现,发无定处,时现时退的一种皮肤病,属中医“瘾疹”范畴。临床常把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其中,慢性荨麻疹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断性发作,持续时间达 6 周或 6 周以上的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可分为慢性诱发性荨麻疹(又称物理性荨麻疹)和慢性自发荨麻疹,因其病程较长,发病时伴皮肤剧烈瘙
荨麻疹是一种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产生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大小不一的风团,伴瘙痒,或伴血管性水肿表现,发无定处,时现时退的一种皮肤病,属中医“瘾疹”范畴。临床常把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其中,慢性荨麻疹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断性发作,持续时间达 6 周或 6 周以上的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可分为慢性诱发性荨麻疹(又称物理性荨麻疹)和慢性自发荨麻疹,因其病程较长,发病时伴皮肤剧烈瘙痒,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
根据《中医外科学》,瘾疹一般分为 4 型:即风寒束表证、风寒犯表证、胃肠湿热证、血虚风燥证。
(1)风寒束表证:皮疹色淡,自觉瘙痒,遇寒加重,得暖则减;舌脉象为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主要
治以疏风散寒,解表止痒。姚丽萍等[1]采用祛风散寒、益气固表、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运用经方玉屏风散和外治治疗风寒型慢性荨麻疹。
(2)风热犯表证:皮疹色鲜红,灼热、瘙痒剧烈,遇热加重,得冷则减;舌脉象为舌红,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主要治以疏风清热、解表止痒。杨丽丽等[2]认为,治疗风热型的慢性荨麻疹关键是疏风清热,兼以祛湿,采用“加味羌活散”治疗 41 例患者,疗效显著。其方组成(羌活、 防风、 前胡、 薄荷、 连翘、川芎、 茯苓、 枳壳、 蝉蜕等)。
(3)胃肠湿热证:皮疹色鲜红,瘙痒剧烈,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主要治以疏风解表,通腑泄热。全天华等[3]用平胃消疹汤治疗 30 例慢性荨麻疹胃肠湿热型患者,以健脾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主,用防风通圣散和过敏煎化裁而成(组成:荆芥、防风、大黄、芒硝、川芎、当归、白芍、黄芩、桔梗、甘草、白术、石膏、银柴胡、五味子、乌梅等),患者总有效率达 93.99%。
(4)血虚风燥证:皮疹反复发作,午后或夜间加剧,伴心烦易怒,舌红少津,脉沉细。治以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刘白雪等[4]认为内风与外来风邪结合是慢性荨麻疹反复发生的根源,肌肤的血分异常变化是关键病机,采用当归饮子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不仅可以补养阴血、平熄内风,而且兼顾益卫固表、驱散外风。
此外,对于慢性荨麻疹的辨证分型,还有营卫不和、脾虚湿蕴、阴血不足、脾肺气虚等。
总之,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尚未明确,临床易诊难治,复发率高,其发病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升高,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多年来,中医对慢性荨麻疹进行了深入研究,治疗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1]姚丽萍,柳研,程美,等 . 百笑灸联合玉屏风散治疗风寒型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J]. 山西中医,2021,37(6):32-33.
[2]杨丽丽,谷力彬,郑树清,等 . 加味羌活散治疗风热型慢性荨麻疹 41 例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1):65-68.
[3]全天华,刘喜迎,陈越,等 . 平胃消疹汤联合盐酸奥洛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胃肠湿热证临床疗效观察 [J]. 吉林中医药,2021,41(7):841-845.
[4]刘白雪,李记泉,游添伊,等 .“形神共调”针法联合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证的临床观察 [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5):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