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怎么办?看中医如何治疗失眠

郑彬 | 副主任医师
岳阳市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中医对失眠有很深的认识,如《苏文冰能论篇》记载“一个人若不宁,何乐而不为?”齐波说:受污者安,受精者安。换句话说,失眠的发生不仅与精神有关,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也会导致失眠。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工作压力的转化,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失眠的发生率逐年上升。45.4%的中国人有过不同程度的失眠经历。国外数据显示,一半的失眠患者患有失眠症,工作能力低下,无法充分发挥工作效率。因此,失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着大众的身心健康。
中医对失眠有很深的认识,如《苏文冰能论篇》记载“一个人若不宁,何乐而不为?”齐波说:受污者安,受精者安。换句话说,失眠的发生不仅与精神有关,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也会导致失眠。
下面介绍一下失眠和五脏的关系。
精神差,看五脏说什么。
把上帝藏在心里
失眠患者的病因大多被中医认为与“心”有关。中医说“心藏神主血。”心火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君火”,是最重要的“火”。心火大,精神受扰,就会失眠,或者心血亏虚,阴虚旺,心神失养,都可能导致失眠。所以中医认为,失眠与五脏有关,但五脏的核心是“心”,其他脏腑扰乱心,使神不安,是失眠的主要原因。
肝脏隐藏了你的灵魂。
一般的失眠患者想的太多,或者容易情绪化,都和中医的“肝”有关。中医认为“肝刚脏”,主动登高。生气容易导致“气滞火起”,扰乱心神,导致失眠多梦。同时,中医认为,肝也有“藏魂”的功能,魂不藏于内,神受扰,可导致失眠。此外,更年期失眠患者多为“肝”的问题,此类患者的发病机制自始至终都是“肝气郁结”。
在生理上,肝胆既是表里之分。胆囊有问题也会导致失眠。情绪的变化可引起胆经“决策”功能障碍,产生心慌、烦躁、胆怯、想得太多、担心得太多等情绪焦虑,进而导致失眠。中医认为这是“肝胆气郁,心神动摇”、“胆气虚”或“无权决断,牵涉心神”的原因
思维和脾关系最大。
有些患者会出现夜间暴饮暴食,或因饮食问题导致腹胀或腹泻,或饮酒过量,最终导致失眠。这些都和我们的脾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统血藏意”。脾的功能减弱,气血不能养心,王火旺盛,可引起失眠。正符合苏文《厥论篇》“太阴之厥,致腹满,则不利,不思饮食,则吐而不能卧”。此外,脾还与“思”有关。过度思考会削弱脾的运化功能,形成气虚或气滞,也会形成失眠。正如《辨证论治》所说,“思虑伤脾,脾血亏损,失眠经年。”脾还隐藏着人体的“意义”。如果没有把意思保留在内心,内心就会被感动,从而导致失眠。
与此同时,现代医生也着眼于“胃”,探讨失眠的病机。中医有句名言“胃不和则不安”,换句话说,胃气失调,如酒食伤,水饮不溢,痰湿壅滞,胃阴不足等。,会影响睡眠。另外,中医提示失眠的主在“脑”,其基础在“胃”。
勇气其实是肺的问题。
一些患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会引起失眠。究其原因,既有基础疾病的干扰,也与“肺”的功能有关。中医说“肺主气,调节呼吸,藏神于内”。这三句话的意思是,患者肺气过盛,气机不正常,心神不宁;肺气虚导致失眠。
《黄帝内经·太素杂病》中有“肺藏盖(脏),肺气脉大,不可卧”的描述。
意志力强,管好自己的肾。
有些失眠患者,他们最大的睡眠问题就是频繁的夜尿,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晚上起来太多”,与“肾”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肾主水,纳气藏精”。如果肾脏中的真元素(精)不足,可直接导致阳气不入阴,精神不安。大多表现为入睡困难、易早醒等。
清代医家郑寿泉在《不卧》一书中记载:“不卧一证,...因为肾阳衰,真水不能升至心,心气不能降,所以不卧。”近代很多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也告诉大家,“肾阳衰,虚阳浮上”是本病的病机之一,恐惧、惊悸等不良情绪也可使之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