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有哪些危害,如何预防?

肝硬化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上腹胀满,乏力,腹泻,腹痛(上腹部多见),出血(牙龈、鼻腔、皮肤、黏膜等处,女性常有月经过多),嗜睡,兴奋或木僵等症。

阅读 10001
医生回答
头像

郑彬 | 副主任医师

岳阳市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中医将本病归属“疤积”、“臌胀”等范畴。认为本病常由黄疸日久、感染蛊毒、饮食不节、嗜酒过度等原因,引起湿热内郁,肝脾内伤。肝损则气滞,日久必致血瘀,脾伤则湿停,日久必致肾亏,最终形成肝脾肾三脏受损,气滞血瘀,水湿内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症状:食欲不振,恶心,上腹胀满,乏力,腹泻,腹痛(上腹部多见),出血(牙龈、鼻腔、皮肤、黏膜等处,女性常有月经过多),嗜睡,兴奋或木僵等症。

  【注意事项】:

  (1)病室宜安静通风。

  (2)肝脏与精神情志的关系非常密切。情绪不佳,精神抑郁,暴怒激动均可影响肝的机能,加速病变的发展。树立坚强意志,心情开朗,振作精神,消除思想负担,会有益于病情改善。肝硬化代偿功能减退,并发腹水或感染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在代偿功能充沛、病情稳定期可做些轻松工作或适当活动,进行有益的体育锻炼,活动量以不感觉到疲劳为度。

相关产品推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推荐 查看更多

中药什么时间喝最好?

  中药的最佳时间取决于具体的中药配方和治疗目的。通常情况下,中药可以在以下时间喝最好:



  1. 按医生建议:首先,应该按照中医师的建议来服用中药。中医医师会为您制定特定的用药计划,包括剂量和用药时间。请按照医生的指导来服用中药。


  2. 一般原则:


  - 部分中药需要饭前或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不适。


  - 一些中药需要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服用,如每日多次。


  - 某些中药可能会影响睡眠,因此最好不要在晚上服用。


  - 避免与咖啡、茶、酒精等有冲突的食物或饮料一同服用。


  总之,最好的时间取决于具体情况,所以务必遵循医师的建议。如果您有任何关于中药的疑问,建议咨询中医师或药剂师,以获取个性化的指导。



  除了时间之外,喝中药时也有其他的重要事项需要注意,以确保安全和最佳效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注意事项:


  1. 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中药应该根据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来服用。他们会根据你的症状和体质制定合适的中药处方。


  2. 按照剂量和用法服用:严格按照医嘱中规定的剂量和用法服用中药,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


  3. 药材质量:确保购买的中药药材是来自可信赖的来源,避免购买劣质或掺假的药材。


  4. 服药时间:按照医嘱中规定的时间服药,如餐前、餐后或特定时间。遵守服药时间可以提高中药的吸收和效力。


  5. 饮食和禁忌:一些中药需要在饭前或饭后服用,而一些中药可能与某些食物相互作用。在服用中药期间,避免食用禁忌食物,如辛辣食物、酒精、咖啡等。



  6. 不要中断治疗:按照医嘱完成整个疗程,不要在症状好转时突然停止服药,以免病情复发。


  7. 监测副作用:一些人可能对特定中药药材或配方有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任何不适或副作用,立即联系医生或中医师。


  8. 避免自行调配:不要自行混合中药药材,因为这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9. 妊娠和哺乳期: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小心,因为一些中药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影响。在这些情况下,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


  10. 储存和保质期:储存中药时,应遵循正确的储存条件,以确保药材的质量。此外,检查中药的保质期,不要使用过期的中药。


  最重要的是,中药使用应该在医生或中医师的监督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不要自行治疗严重疾病,而是尽早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方中良 | 心血管内科 | 主任医师
10001阅读

中医治疗糖尿病效果好吗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会导致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多种组织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糖尿病的常见原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常用方剂有大补阴丸、朱烨生石膏汤、肾气丸、白虎汤、六味地黄丸。



  对症用药建议: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病因、鉴别诊断、药物禁忌症的记载,消渴相当于中医消渴的范畴。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多种中药具有降血糖作用:


  1.多糖:如桔梗、人参、杜仲、知母、天麻、玉竹、茯苓、黄芪、葛根等。


  2.萜类:如生地、地肤子、地骨皮、当归、三七、木香、丹参、芍药等。


  3.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如绞股蓝、山药、柴胡、知母等。


  4.黄酮类:山药、半夏、生地、车前子、山楂等。总之,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用药要在中医辨证的条件下实施。


  饮食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


  1、以低糖、低淀粉食物或粗粮为主食,如莜麦面、荞麦面、紫山药等。


  2、多吃豆类和豆制品,大豆油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甘油三酯。


  3.苦瓜、蘑菇、柚子、洋葱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物,可以降低血糖,预防并发症。


  4.不宜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糖、蜜饯、果汁、果酱、甜饼干、甜面包等。


  5、不宜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脂肪、黄油、油炸食品等。


郑彬 | 中医科 | 副主任医师
10001阅读

甲亢可以中医治疗吗?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中医多归属于“瘿病”范畴。近年来,甲亢作为内分泌系统常见病,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国外,美国甲亢发病率为0. 5 %,欧洲甲亢发病率达0. 8%。在国内,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调查显示,甲亢发病率是1. 3%;而随后在十个城市进行的甲状腺流行病学调査显示,甲亢发病率已达3.7 %。由以上数据表明,甲亢发病率正逐年升高,并有研究发现其在女性更常见。这提示,甲亢发病率已不容忽视,对其治疗与护理应进一步加以关注和研究。



  早在古代就有对瘿病的明确治疗。古代关于治疗瘿病的药物最早出自于《神农本草经》:“海藻,味苦,寒。主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同时明确指出了白头翁可以治疗瘿气。《肘后备急方》记载用“海藻酒”治疗“颈下卒结囊,渐大欲成瘿”。《僧深集方》记载“五瘿丸”使用动物靥等治疗该病。古代医家治法多为辨证论治,其中著名的海藻玉壶汤一直沿用至今,但《诸病源候论•瘿候》中也曾提出通过破、割、针等外科治疗手法。


  甲亢的中医特色疗法主要包括拔罐疗法、针灸疗法、药物穴位贴敷、耳穴贴压、艾灸疗法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中医独特思想内涵。中医特色疗法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优势,可以搭配中药或西药治疗,也可以单独治疗,因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方便等特点,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治疗甲亢方面,中医特色疗法起到了缓解症状、减少复发率、提高治愈率等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人体体质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医在防治甲亢方面重在调理 情志,保持精神愉悦为主,针对水土调节饮食为辅。古人很早就将情志致病作为其重要病机。在情志方面,甲亢患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规律的作息、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精神,避免焦躁、易怒;在饮食方面,应合理膳食,避免过量食用含碘食物,宜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以满足身体高代谢的需要。积极控制疾病的发展,增强免疫力,防止并发症。


方中良 | 心血管内科 | 主任医师
10001阅读

治疗失眠常见的中药有哪些?

  扔掉安眠药,药食同源调五脏。许多医家从五脏功能出发,形成了很多的有效方药,其中有部分是药食同源的药物:


  走心的中药


  丹参、炙甘草、茯神、莲子、柏子仁、远志、五味子、小麦、石菖蒲、玄参、琥珀粉。


  丹参:


  【性味】:味苦,微寒。


  【归经】:归心、肝经。


  【功能】:清心除烦,活血通络。



  甘草:


  【性味】:味甘甜,性平和。


  【归经】:归心、脾、肺、胃四经。


  【功能】:养心安神、补中益气,解百药之毒。


  肝相关方药


  枸杞、玫瑰花、酸枣仁、柴胡、白芍药、合欢花、夜交藤、郁金、浙贝母、生龙骨、生牡蛎。


  枸杞: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肝经,肾经,肺经。


  【功能】:养肝血,滋肾阴。


  玫瑰花:


  【性味】:味甘微苦,性温。


  【归经】:归肝、脾经。


  【功能】:舒肝解郁,和血调经。


  脾相关方药


  大枣、陈皮、炒麦芽、茯苓、山楂、炒白术、山药、党参、灵芝、黄连、半夏。


  大枣: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


  陈皮:


  【性味】:味辛苦,性温。


  【归经】:归脾、胃、肺经。


  【功能】:理气健脾和中,燥湿化痰。


  肺相关方药


  黄芪、百合、生地、麦冬、桔梗、冬虫夏草、西党参,五味子。


  黄芪:


  【性味】:味甘,微温。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功能】:益气固表、敛汗消肿。


  百合: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归肺、心经。


  【功能】:清肺润燥止咳,清心安神定惊。


  肾相关方药


  桑椹、杜仲、山药、黄精、肉苁蓉、海参、熟地黄、生地黄、山茱萸、仙灵脾。


  桑椹:


  【性味】:味甘、酸、甜,性凉。


  【归经】:归肾、心、肝经。


  【功能】:益肾固精,补血滋阴,生津润燥。


  黄精: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肾,脾,肺经。


  【功能】:滋肾润肺,补脾益气。


郑彬 | 中医科 | 副主任医师
评论(0)
加载中...
分享标题
链接标题